居士佛教的起源

  佛祖釋迦牟尼佛在印度住世弘法時,佛教徒中除比丘、比丘尼之出家教團外,就有優婆塞(男)與優婆夷(女)之在家信徒,當時是在家眾供給衣、食、住等資具予出家眾,在家眾並依出家眾接受教法與梵行,兩者互相支持,共同修行正法,教權由出家教團掌握。

  西元一世紀左右,大乘佛教興起,而其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,即在家居士認為不應僅由出家教團弘傳世尊正法詮釋教義,乃著書立說,提倡自利利他的菩薩道,開創更進步、更開闊的新局勢,以致當時佛教教團除出家教團外,各地均有居士會團體成立。在大乘諸經典之中,以在家居士為主人翁宣揚佛法最力者,首推《維摩詰所說經》中之維摩詰居士,次為《勝鬘經》中之勝鬘夫人;此外,如《華嚴經》中在家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亦以婆羅門、船師、香商等在家居士為善知識而受其教化。在這些經典中,世尊的十大弟子如舍利弗等則是如聾若啞。
維摩詰居士相

  大乘佛教傳入中國之後,初期譯經之重要人物,如後漢之安玄、三國之吳支謙、西晉之聶承遠等,皆為在家居士。後秦之鳩摩羅什,晚年因受君主逼迫,遂行在家生活。其後,劉宋之謝靈運、蕭齊之蕭子良、梁之武帝、唐代之王維及白居易、吳越之忠懿王等,為王侯、貴族、文人等在家居士代表人物,其於建齋、造寺或教學、文學等方面皆頗有貢獻。

  由於諸大乘經典中強調在家菩薩之修證,以致以大乘佛教信仰為主的中國佛教於造像時,小乘比丘皆為出家形象,大乘菩薩則多為在家形象。如觀世音菩薩、文殊師利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普賢菩薩等,皆現秀髮高盤作髻、配瓔珞著華服、儀態雍容華貴之在家相,此乃積極顯現跳脫出家形式之在家居士修行信仰普遍受到認同。
大勢至菩薩⁄程宗元居士繪 觀世音菩薩像⁄程宗元居士繪

普賢菩薩⁄張偉繪 文殊師利菩薩像⁄張偉繪

  有關居士教團方面,以東晉廬山慧遠所創立之僧俗同修團體「白蓮社」最為重要,計有劉遺民、周續之、宗炳等一百二十三人建齋立誓,發願往生西方。此類念佛結社至唐代依然十分普遍,如會稽之九品往生社;而以宋代最盛行,社名尚流傳於今者有二十餘社。其中,靈照之淨業社擁有僧俗兩萬人,若觀之結社則擁有十萬人,領導者近半數為在家居士。又宋代之朱熹、程顥、周敦頤等儒者,亦博通佛學,另如道教之全真教教主王重陽極其推崇禪學,佛教僧侶亦起而呼應,故漸產生儒釋道三教合一之思想與風習。

  至明朝,在家居士對於佛法教學及研究大有進展,如注釋佛典、編集禪宗語錄等多如繁星。明朝初年,僧侶岱宗心泰編有《佛法金湯編》一書,編述自西周昭王至元順帝約一千七百年間,與佛教有關之帝王、名家之傳記及語要,主人翁皆為在家居士,凡三百九十八人,各傳之終皆明載典據。

  明末朱時恩則編輯《居士分燈錄》,仿效《景德傳燈錄》,輯錄在家居士修行參禪之因緣事跡,認定在家居士亦可弘法、修禪亦能證道,故曰「分燈」,所謂「復輯居士中師承有據及應化再來者七十二人,為分燈錄二卷。」。主人翁始於世尊時代之維摩詰居士,直到佛法東傳中國後,南朝梁之傅大士、楊衒之(初祖達磨法嗣)、向居士(二祖慧可法嗣),唐代之龐蘊(馬祖道一禪師法嗣)、白居易(佛光如滿禪師法嗣)、裴休(黃檗希運禪師法嗣),宋代之范仲淹(瑯琊慧覺禪師法嗣)、歐陽修、蘇軾(東林常總禪師法嗣)、蘇轍(洪州順禪師法嗣)、周敦頤(佛印了元禪師法嗣)、程顥、朱熹(道謙禪師法嗣),及明代之宋濂(千巖元長禪師法嗣)等。從《景德傳燈錄》與《居士分燈錄》的記載可知,雖然中國禪宗自初祖單傳至六祖,六祖後開演五家七宗,但自菩提達摩祖師開始,即有在家弟子得祖師心法傳承,在家居士儼然成為禪宗法嗣旁出一脈。

  清朝之彭紹升則著有《居士傳》,集錄後漢時代至清乾隆年間,二百餘位佛教在家居士之言行而成。博採史傳、諸家文集、百家雜說、《弘明集》、《廣弘明集》、《佛法金湯編》、《傳燈錄》、《五燈會元》、《佛祖統紀》、《佛祖通載》等之所述。起自牟融、安玄、竺叔蘭等,終於周安士、知歸子。明清兩代開始產生多種佛教在家居士之傳記傳世,足見在家修行在當時已蔚為風潮,在家居士可以修行證道弘法亦得到相當程度的認同。

原文網址: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